榆中新名片:“畜”势勃发实现农户企业生态“三赢”

时间:2024-04-11       来源: 中新网甘肃       阅读量:12343   

近年来,榆中县依托土地资源和渔业资源优势,聚焦实施“千万工程”,把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着力点,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保障供应”的思路,稳步推进养殖场提升改造、新品种引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着力打造榆中特色生态养殖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强化引新聚优,科学养殖提质增效

该公司技术人员邢选周说,为了从源头上提升肉牛品种质量,该公司引进比利时蓝、秦川、夏洛来等优质品种,在采购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引进专业的养殖及防疫人才、制定科学合理饲养计划及管理制度上,探索建立肉牛繁育体系。

自2021年以来,榆中县通过引进良种、杂交改良、人工授配繁殖等方式,坚持不懈抓好畜禽、鱼品种改良和优质牧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大大提高了畜禽渔业的良种率,促进了全县畜牧渔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至目前累计完成奶牛品种改良1万头,肉牛1.2万头;引进优良种公羊近1000只,杂交改良本地羊2万多只;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种公猪100余头,完成猪人工授精配种近2万头。

与此同时,稳步推进养殖场提升改造,每年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0家以上,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500家以上。

秸秆综合利用,种养双赢绿色发展

“这个牛肉色泽红润、肉质紧实、入口醇美,非常正宗也非常好吃。”正在马衔山牦牛肉体验馆里吃着牦牛肉火锅的曾先生说道。该体验馆位于马衔山下的马坡村,在这里不仅可以吃到纯正的牦牛肉火锅,还可以吃到全牛宴、牛肉泡、原汤牛肉面等美食。这里的牛肉均产自本地的顺旺养殖合作社。合作社的牛肉,不仅满足当地人的需求,还销往天津、重庆等地。

该合作社现有标准化牛舍6座,占地900平方米,存栏优质肉牛500头。利用当地尾菜和中草药秸秆资源,添加玉米芯,小麦秸秆及微生物菌种青贮进行发酵后,用作粗饲料,提高尾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达到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每年可消耗秸秆3000吨左右、尾菜5000吨左右。

榆中县地处北纬35-36度黄金养殖带,气候环境温润,山川河塬相间。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活条件、完整的可追溯体系、科学的肉牛保健体系、现代化与原始生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造就了高品质的牛肉。

据了解,为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榆中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运行方式,遵循就近就地原则,全面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以肉牛、肉羊等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中药材秸秆、蔬菜尾菜、玉米秸秆等为原材料,建立“秸-饲-肥”技术方式,打通秸秆利用产业发展瓶颈,有效破解了秸秆焚烧污染等难题。不仅增加了农户收入,也让养殖企业找到质优价廉的牛羊饲料,又对土地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串起了一条闭环式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农户、企业、生态“三赢”局面。

截至目前,榆中县畜禽粪污处理能力达到140万吨以上,利用率达86.5%以上;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11.8万吨,利用率达90%以上;生产环节尾菜还田25万亩,流通环节尾菜处理利用16万吨,全县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夯实防疫责任,产品供给稳定安全

榆中县以乡镇为基本单元,推行动物防疫网格化管理,构建县技术人员包乡、乡包村领导包村、村防疫员包社的“两级三层”动物防疫监管体系。按照具体任务,制定职责清单,强化绩效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形成动物防疫工作“全县一张网、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全覆盖监管格局。

在渔业方面,榆中县充分利用水资源,每年引进草鱼、鲢鱼、鳙鱼等常规品种苗种80万—100万尾,引进加州鲈、松浦锦鲤、福瑞鲤、武昌鱼等名优特水产新品种鱼种6万尾,每年引进南美白对虾100万—140万尾,指导企业开展兰州鲶繁殖研究获得成功,每年繁殖兰州鲶鱼苗超过10万尾,通过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

今年一季度,榆中县各类畜禽养殖量达到195万头只,其中出栏52.49万头只,增速2.3%,蛋产量2912吨、增速10%,奶产量2026吨、增速18.9%,畜牧业产值2.61亿元、增加值1.67亿元。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