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广西部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线观察

时间:2024-03-14       来源: 新华网       阅读量:11563   

作者:经济参考报记者何伟 农冠斌 赵欢 覃星星

春回大地,万物萌发,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记者近日深入广西部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采访了解到,各地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受益于此,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加,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织牢“保障网”托起群众幸福

文秀幼儿园里满是欢声笑语,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山茶油、砂糖橘等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生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地方。受到黄文秀先进事迹的感染,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这里,把青春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百坭村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农俊海每天忙个不停,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大家都特别拼,每个人都在努力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农俊海说。

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广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深化粤桂东西部协作,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组建四级网格长队伍,村级设两类防返贫监测专员,每年组织集中大排查和开展常态化摸排,做到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应纳尽纳、动态监测,助力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翻身仗”。

构筑防止返贫“防火墙”,才能托起群众幸福。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天等县脱贫人口超过11万人。在进结镇爱乐村,记者见到了因病成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隆恩壮一家。

隆恩壮69岁,在家附近打零工,他爱人陈冬梅患有腿疾,多次动手术。陈冬梅说,2023年一次住院治疗需要5000多元,报销后家里仅承担一小部分。她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工作,家里还享受低保、产业奖补等政策。

2月21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务工人员乘坐赴粤专车返岗工作。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做好“土特产”文章助农增收

在全州县绍水镇柳甲村,红彤彤的柑橘挂满枝头,一辆辆满载柑果的三轮车在田间小道上穿梭。

江水环绕的柳甲村多年来聚力发展柑橘产业,砂糖橘种植面积达万余亩。春节过后,刚经历完砂糖橘的丰收和采摘,果农罗枝生又忙碌在自家果园里。

连日来,前来收购的商贩络绎不绝。“我们这里的果子个大、饱满。”罗枝生说,近年来村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路愈发通畅,村民不断学习和改良种植技术,柑果品质优良、声名远播。

近年来,广西立足本地资源,大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平台载体,“土特产”正成为各地兴村富民、助农增收的“金名片”,一批“桂字号”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2023年,全区肉类、蔬菜、水产品、茶叶、蚕茧、中药材产量均较快增长,水果产量保持全国第一。

当前,正值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的木耳采收季。大棚里,整齐排列的菌棒上长满黑亮柔软的木耳。“通过建立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乡里的环境更好了,乡亲们的口袋也更鼓了。”四荣乡党委书记何海云信心满满。

据介绍,近年来四荣乡建立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生产的木耳供应螺蛳粉加工厂,还发展灵芝种植等产业。2023年,当地仅木耳的产值就达110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忻城县,“桑蚕+”正在织就高质量发展的新“丝路”。

忻城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但过去缺乏精深加工,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近年来,当地积极从广东引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以建设标准化桑园为突破口,不断延链补链。

作为粤桂协作引进的重点项目,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致力打造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助力茧丝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在深圳经营多年,入驻园区后,公司除了向下游产品延伸,还积极推进源头端的桑园品种改造,带动农户增收。“桑园长势良好,如今农户每亩桑园收益提升至约1万元。”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美伯说。

确保搬迁群众宜居更宜业

在天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岩社区,一个个就业帮扶车间分布在小区周边。44岁的社区搬迁户马春英在其中一家服装厂工作,月工资4000多元,最多时月工资达6000元。她说:“在这里工作收入不错,离家又近,方便照顾上小学的孩子。”

天等县推动扶贫车间向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升级,整合涉农资金、衔接资金、粤桂资金等4410万元用于建设就业帮扶车间,为车间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姆式”服务。2023年底,当地就业帮扶车间增至339家,带动2.23万人就业增收,其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8028人。

广西成立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年行动工作专班,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每月分赴相关县实地调研指导。同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去年,广西投入各级衔接资金15.66亿元,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593个,还投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91亿元。

近年来,隆安县创建“小梁送工”就业服务站,服务站与60多家企业、基地达成合作,每天可提供岗位超200个。对群众而言,每天就近就业有务工收入100元至300元。“截至目前,已累计送工逾12万人次,帮助群众增收超1580万元,还辐射带动安置区附近乡镇的农户一起就业。”服务站站长梁佳说。

在河池市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朵努社区,颇具民族特色的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当地依托白裤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组建铜鼓队,利用传统瑶族服饰开发文创产品,还办起了旅游节。许多搬迁户通过参与民俗展演和民族特色产品制作等,实现家门口增收。2023年,朵努社区旅游产业收入7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接近2万元。

通过深化粤桂劳务协作、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强化配套产业园区带动、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广西促进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就业。据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易地搬迁劳动力务工规模33.26万人,有劳动能力的15.92万户搬迁家庭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广西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296元,同比增长13.3%。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