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相机消亡史

时间:2023-01-14       来源: IT之家       阅读量:6334   

在上海老相机摄影博物馆,有一个特别的藏品,看起来不起眼,但在相机收藏市场上的估价却达到了百万元。

这款充满哈苏味道的东风牌6920,是对国庆20周年的致敬,也是那个时代中国相机行业的一个缩影。

说到相机,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尼康,佳能,索尼,富士等日本老牌厂商,或者莱卡,哈苏等德国奢侈品对于国产相机品牌,我们可能会依稀记得海鸥,凤凰等上个世纪的品牌名称

那时候相机还需要装胶卷才能拍摄现在数码时代,国产相机的声音越来越弱,国产相机的身影也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起步艰难,发展迅速

中国相机制造史上第一台国产相机是郑崇兰先生领导的代号为仙乐的箱式相机,产量只有200多台。

我开了一家照相馆后,发现我用的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我觉得这些东西我们自己能做,为什么还要买外国的产品郑崇兰先生的这句话,是中国每一个光学从业者的写照

但仙乐只是昙花一现,中国相机工业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这时候,民族工商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在发展经济,改造工商业等政策的推动下,相机的研究和生产逐渐被提上日程

当初生产的相机基本都是参考苏联的设计。

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北京达来精机厂在前苏联卓尔基的基础上试制成功12台135侧轴相机与早期的木盒相机相比,这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批现代相机

以此为基础,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设立了新的相机工厂,相机产业进入了起步阶段。

两年后,上海成立了照相机试制领导小组,上海钟表眼镜公司承担了试制任务乐秀山老师用手工捶打,打磨等工艺,加工出零件和工艺难度最大的百叶窗经过6个多月的日夜奋战,首架机身试装成功

镜头由长春光机所设计,加工任务由吴先生承担他们利用眼镜打磨设备手工制作了第一个50mmF3.5镜头,并前往外滩拍摄,获得成功

上海机身,长春镜头,众多工人的积累,证明中国人只靠自己就能做出相机试制成功也为上海照相机厂奠定了基础后来从上海工厂重组出著名品牌海鸥

但高起点,高标准的相机更像是艺术品,而不是满足人民需求的消费品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就必须生产出质量可靠,老百姓买得起的相机

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决定出口其产品后,注册了海鸥商标从此,这家工厂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打上了海鸥的烙印海鸥诞生后,著名的海鸥4系120°双反相机应运而生它的前身是五年前上海照相机厂基于Lulai Rolleiflex试制的仿机

4系列120双反相机有4A,4B,4C等几个大型号,每个大型号又包含几个小型号此外,上海相机厂在出口日本,德国等国时,衍生出Texer Automat和B.I.G Twin 4等不同品牌到1970年,4型系列相机共出口105784台,占产量的一半以上4型海鸥系列相机不仅是上海照片厂的重要产品,也是中国相机在世界上的代表他们是当年中国制造的具体体现他们获得了商业价值,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70年代,各地相机制造再度兴起,这一时期的相机品牌遍地开花,如辽宁丹东牡丹,武汉友谊,无锡太湖,山东青岛,吉林长春,天津东方,湖北华中,保定邱欢,福建风光,华影,峨眉,大连,松山等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品牌,主要生产产品。

海鸥系列4就像火种,在中国遍地开花其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简单可靠的经典结构,足以称得上是国产相机的里程碑作品时至今日,海鸥4系列双反相机依然备受国内摄影爱好者和器材收藏者的追捧

1964年,上海相机厂基于美能达SR—2试制成功135台单反相机这款产品于1966年以海鸥品牌投放市场,产品型号以DF开头,代表单反的中文首字母70年代末,海鸥DF系列产品不仅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135单反相机,还实现了向海外国家的出口

4A—107金色海鸥机

1964年,不仅诞生了海鸥系列4和DF系列两款经典,也是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开始筹建的一年。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起步较晚,但在上海相机行业在江西的一些技术和人才支持下,发展迅速,在中国相机行业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投产的第一个产品是从上海第二照相机厂迁移过来的205照相机由于此时还没有独立的商标,海鸥品牌一直持续使用了近十年这是一款面向老一辈摄影师的入门级相机它有着大量的历史,在高富帅是海鸥相机的时代,它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替代品

获得凤凰商标后生产的黄金时代205相机:两只鸟打架

80年代,几家大厂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凤凰,海鸥为主导的中国民用相机行业中国相机发展最快的时代,始于双鸟争锋

上世纪的民用相机大多属于胶片相机,纯机械机身,手动镜头制造门槛更多受限于光学水平和机械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光学水平和仪器制造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个时候中国的工业完全有能力独立制造出合格的胶片机,接受市场的检验

1978年,原上海照相机厂与上海照相机二厂,五厂合并,组建上海照相机总厂到1985年,上海照相机总厂各类照相机年产量已达53.51万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年后,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成立,以上海照相机总厂为主体,20多家跨地区,跨行业单位参与,员工近7000人

在企业改革的同时,海鸥还承接了美能达,Centon等国外品牌的代工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可谓出道巅峰。

1980年9月,凤凰JG—301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凤凰JG—301作为国内第一款光圈优先的自动曝光相机,在性能和外观上都达到了当时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三年后,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成就了凤凰商标,品牌战略初见成效

80年代中期,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引进亚西卡FX—3相机生产线,凤凰相机开始与日本亚西卡公司合作生产单反相机1988年左右,基于FX—3试制成功DC303 135单反相机为了满足摄影爱好者的需求,1992年以后推出的DC303K等机型换成了更流行的PK卡口同时,凤凰还增加了205相机的型号扩展,为低端消费者保留了选择

凤凰公司迎合市场的策略使其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最活跃的相机制造商在计划经济逐渐放开的年代,凤凰相机成为为数不多的仍需凭票购买的商品,一票难求

当时凤凰的国内业务不仅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还开拓了国外市场每年生产的相机有三分之一出口到30多个国家,它在低端产品线上与外国制造商来回博弈九十年代凤凰相机全套镜头价格在千元左右,比佳能,尼康几万的价格便宜很多,而且功能也差不多,所以好评如潮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相机的黄金时代并不是一家相机公司创造的,相机的弹药——胶片也是创造的,这与每次按下快门的使用成本有关国产彩色胶卷的兴起,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为相机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引擎

彩卷被称为卤化银感光材料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感光材料工业水平的体现当时只有美国柯达,日本富士,德国爱克发等少数胶片公司掌握了这项技术,其他大型化工公司无法打入

1983年,邹静院士领导的专门小组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民用彩色胶片的实验配方第二年春天,第一代彩色胶卷上市了两年后,乐凯牌商标正式推出

80年代国外更新产品,推出最先进的R级产品1987年,邹静再次承担起研发R级彩纸的关键任务经过22个月,上千次实验,新一代彩纸研制成功1992年,乐凯推出第三代彩色胶片GBR100,主要性能和真实拍摄效果接近柯达高端产品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乐凯为首的国产彩色胶卷市场份额从原来的5%~8%上升到35%左右,与柯达和富士展开竞争。

由于乐凯的价格只有柯达的1/2,柯达,富士等国际巨头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同样的柯达胶卷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是3.58美元,在美国是5美元,而在中国只有2.50美元,低于其2.6美元的国际批发价

可以说,没有乐凯,就没有白菜价的彩色电影,90年代的摄影热潮也将大打折扣。

衰落之路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相机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先进廉价的自动相机和傻瓜式相机对国产相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到90年代初,国内一些小型相机厂产品滞销,开始退出市场,跳槽

此时的国内相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两鸟之争的世界,主要表现在海鸥吃的是技术资本,而凤凰走的是市场化路线可是,他们的产品都很小,外观各异在技术创新方面,两家相机厂都没有太大作为,这个时期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真正改变国产相机生活的是数码相机的降维。

1981年,索尼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没有感光胶片的电子静物相机马维卡,分辨率仅为27.9万像素到2000年,主流数码相机的像素已经达到300万像素,技术成熟,成本降低数码相机摆脱使用美国军用卫星获取信息,逐渐普及,进入民用摄影领域

21世纪是电子技术的世纪,图像领域也是如此传统的胶片机已经到了瓶颈,而数码相机利用摩尔定律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数码相机的核心部件是CCD和CMOS,本质上都是光电传感器当光通过时,根据光的不同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存储在介质中不管是老的CCD还是新的CMOS,都是用和芯片一样的方式制作的——CCD最早是作为存储芯片开发的,后来变成了图像传感器

伴随着更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传感器的性能越来越强,逐渐超过胶片的分辨率再加上操作简单,成本低,后期剪辑等优势,胶片机被数码机打得遍地开花,成为旧时代的产物,却在新时代没有立足之地

可惜电子行业,尤其是芯片制造,一直是国内企业的短板国内没有合格的传感器,目前能做消费级相机传感器的只有佳能和索尼这两大巨头,从光刻机到供应链,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构筑了强大的技术壁垒

即使国内厂商海鸥已经获得了一些低端传感器,但是由于缺乏制造数码相机的经验,海鸥生产的低端数码相机系列已经失去了成本优势,销量惨淡上世纪90年代末,海鸥相机厂一度因资金问题濒临破产

1998年,海鸥照相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数码相机这款名为DC—33的产品只有大约30万像素的分辨率之后海鸥相机厂也尝试生产了一批数码相机,但都没有普及

进入新世纪,受数字化浪潮影响,凤凰和海鸥终于相继停产,厂商开始沉睡倒闭2003年,主流媒体认为胶片仍有顽强的生命力,但仅仅过了三年,国内摄影器材市场已经开始了第一次低价出售胶片器材的趋势

2012年,伊士曼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家胶片巨头的破产为胶片时代画上了句号这也是凤凰和海鸥相机的丧钟电影摄影成了小众爱好,彻底退出主流视频行业

再回头看国产相机,海鸥的厂房还在,海鸥的品牌还在,但此时更像是复古玩具的经销商几经公司改制,法人后来两次易主现在产权已经私人所有,厂区早已变成了写字间

1997年上市的中国光学第一股凤凰光学,在连续五个跌停后,股价于2022年6月6日小幅上涨截至当天收盘,市值仅为52.4亿元,较半年前的最高点已蒸发121亿元如今,凤凰的辉煌早已远去,相机业务全面关停,只剩下光学玻璃加工业务

1985年,天津相机厂设计推出东方S—4 35相机,此后再也没有发布任何新产品上世纪90年代,这个曾经生产出中国第一台120相机和第一台自主设计的135单反相机的厂商,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连截止日期都没有明确记录

更多的小厂像天津厂一样,在落后技术和舶来品的夹击下,默默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凤凰和海鸥相机,在收藏者手中更为活跃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只有经历过国产相机黄金时代的人才记得他们的辉煌

标签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曾是主管国产彩色胶卷研发的感光材料专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邹静,因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作为国内相机行业黄金时代的见证者,邹老和无数中国相机行业从业者一起,记录着国人的生活和历史。

老相机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海鸥和凤凰飞进了我们的生活,记录了那个并不遥远的时代。

参考资料:

①网易数码专题页:中国相机行业回顾

②李辉:为什么相机收藏家最终赚到了钱。

③上海旧相机博物馆

④丁福中国照相机工业发展的几个历史问题相机,2000 :32—35

⑤董太和中国相机行业面临的新挑战照相机,1998 :6—7

⑥感谢相机收藏爱好者的支持。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